文/郜瑩材料:

  豆仔魚或鱸魚一條(約三兩重,請魚販將其切剖成可趴在盤上)、檸檬一個(擠汁有約三分之一飯碗量的大小)、嫩薑一小塊、蒜頭五六粒、辣椒兩根(小紅辣椒)、芹菜葉(或香菜葉)幾朵。

佐料:魚露一湯匙、糖一小匙、鹽一小匙、高湯一飯碗。

作法:

1.將鹽、魚露、檸檬汁、糖混合後,塗澆在豆仔魚內外略醃。
2.嫩薑、蒜頭、辣椒切碎。
3.將醃過的豆仔魚連魚帶汁的放入口底較深的盤子中,加入高湯,撒上切碎的嫩薑、蒜頭與辣椒,放入滾水鍋中蒸約五分鐘。
4.起鍋時撒上芹菜或香菜葉。
此菜特色:這道菜完全沒有用到一點食油,並且檸檬有去體內油脂及美白之功效,是好美食卻又擔心體重的人可放心大快朵頤的一道無油煙佳餚。

  作此菜之訣竅:此菜要熱吃味最美,因此以用蒸魚的小瓦斯爐盤上菜最好,但如要用此法,大鍋蒸魚的時間則要略為縮短上一、兩分鐘;另外魚中加檸檬汁、魚露、鹽、糖及辣椒等佐料的多寡,可視個人口味添加。

  第一次去走訪大陸少數民族地區時,曾在海南島東方縣的一個深山小寨,與一個苗族人家,共同生活了一個星期。

  在平日,這個深山小寨,除了一些販貨郎偶來串寨賣貨外,幾乎沒有其他外人來過,所以在聽說有外地人,並且還是個台灣同胞的我,居然來到了這深山老寨,這些山裡人,不僅立刻群湧至這戶人家來看稀奇,而且不知透過甚麼方法,將我到來的消息,很快的傳播至山裡各處。

  於是有人徒步走了兩、三個小時,也有騎上一、二個小時單車,興沖沖的前來看望的,那股熱勁兒,就好似前些時候我們台灣人,至動物園趕湊熱鬧看無尾熊與國王企鵝一樣。

  而在這些眾多前來「觀光」的山民中,有一位老家原在江蘇,文革時因為哥哥跟著國民黨做兵到台灣,而受到牽連下放至此的老先生,前來看台灣同胞時,還特別帶了一條他捉的溪魚來作伴手禮。

  由於苗村無電,所以晚餐我們是就著塘火的微光來用餐,餐桌上共有三個菜,除了那條魚外,其它那兩樣菜我在昏暗的光線下完全看不清是甚麼,為了怕吃到口味怪異的食物,我只敢向那條魚下箸。

  我夾起一塊魚,一口咬下去,居然吃了滿嘴的魚鱗!我想大概是運氣不好吃到沒清乾淨魚鱗的那一塊魚肉,但再夾上一塊,入嘴一咬,還是滿嘴的鱗!那家唯一會一些簡單漢話的小兒子,看到我皺眉咧嘴的尷尬樣,關心的問道:「不好吃嗎,這魚?」而在聽到我回答道是魚鱗沒刮乾淨時,他訝然的張口瞠目反問:「怎麼,魚還需要刮鱗嗎?」

  由於這次不甚良好的吃魚經驗,因此當我旅行到貴州,再度至苗族人家作客時,對他們熱情招待的苗家傳統酸湯魚,敬謝不敏。直到後來二訪貴州,在不知菜名的情況下,品嘗到酸湯魚,對於它的色鮮味濃,留下來爽口暢心的難忘印象。

  據說,苗族的酸湯魚之所以會如此美味,有兩大烹調秘訣,一是魚好,一是那特製的酸湯夠味。

  苗族的魚除了在河裡捕撈之外,還能從田裡抓,因為愛吃魚的他們,往往在插秧後,會在水田裡放入些鯉魚苗,這些養在田裡小魚們的排洩物,就成了最佳的肥料;到了金秋收穫的季節,小魚兒們也長成巴掌大的大魚了。在收割勞動一天後的黃昏,家家戶戶就在田邊燃起一堆篝火,抓上一籠魚,架著鍋煮酸湯魚。男女老少都席地而坐,開懷大嚼著由新打出來的米谷所做成的香噴噴飯團,配上一海碗酸辣爽口的酸湯魚,一時魚鮮飯香,笑語歡暢,其樂融融的景象,真是一幅絕美自然的農家樂圖。

  而至於那魚湯中不可缺之一味的酸湯,製作起來其實十分簡單,就是將白菜、蘿蔔葉洗淨煮熟,再加上少許的酸滷,封入罈內一、兩天,則成了酸湯,平日苗人餐桌上佐餐的酸湯,就是在酸湯內加點兒鹽、醃製的辣椒骨頭即成;酸湯魚則是以酸湯加魚、鹽煮成。

  另外苗人還喜歡吃一種以油煎,或用來生吃的酸魚。它的作法是將洗淨,取出內臟的鮮魚,灑上鹽、辣椒粉與香料,醃上兩、三天後,再用煮熟的糯米或包谷粉放在魚上,一層粉、一層料的裝進罈裡,蓋好、封嚴,半個月後就可以啟罈取食了。

  雖然這種酸辣脆口的酸魚,不論煎烤或生吃的滋味其實都還挺不錯的,但是相信沒有多少外地人敢勇於嘗試苗人的這種「貴賓菜」,所以向來喜歡在家廚房搞實驗的我,也就對做它的興趣缺缺;而酸湯魚雖然滋味頗佳,做法也較簡單,但是苗人特製的酸湯卻並不容易醃製出恰好其味。所以腦筋一動,乾脆仿泰式料理中的「檸檬魚」作法,以檸檬汁來取代酸湯,果然效果相當,那吃剩的魚湯拿來煮上河粉或拌飯,口味一級棒呢!

摘錄自『吾愛吾家』月刊281期,五月號)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ܤ ◕‿-ㄚ妹 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